激发“三农”发展活力 加快城乡统筹进程
——铁东区扎实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记事
年初以来,铁东区坚持以城乡体制改革为统领,以确权颁证为基础,以交易流转为关键,以增收增效为目标,积极探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激发了“三农”发展活力,加快了城乡统筹进程。
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贯穿始终。铁东区始终坚持“三自一引”原则,凡确权方案、土地流转、新村建设等村组改革事项,都由农民以自愿、自主、自治的方式讨论决定,党委、政府加强引导;每一个环节都由农民全程参与,真正让群众成为改革主体。确权规则尊重民意。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承包经营权等确权登记办法,出台规范性文件,做到规则清晰、群众认可。调查测绘群众参与。采用“调绘+实测”的方式,招标确定测绘单位,聘请测绘监理,测绘由村民到场,指界由村民确认,结果向村民公示,做到面积准确、没有争议。目前,已完成51个村,362个小组的土地确权清查实测,共计测量土地39.38万亩。确权方案群众议决。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的作用,由群众自主讨论决定确权方案,协商解决确权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截至9月末,全区同步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所有权和林权的确权颁证工作,未发生一起因产权改革引发的上访事件。
把市场化配置资源作为关键。着力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搭建产权交易平台,推进“本本”变“本钱”。搭建平台促流转。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试点建设。目前,全区成立3个产权交易中心,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管理机制和纠纷调解仲裁机制,提高流转水平和质量。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程序、手续,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管理服务,为交易双方提供信息发布、价格评估、交易鉴证等服务,使“死产”变“活权”,“活权”生“活钱”。加快资产变资本。大力推动金融下乡、发展普惠金融,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金融服务。成立了物权融资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农村信用社和铁东德丰村镇银行合作开展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501万元。方式灵活促流转。建立土地流转双向激励机制,以主导产业、整村规划、龙头企业、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方式带动土地流转,流转方式以灵活性强、容易操作的转包和出租为主,还有托管、转让、互换等方式。全区土地流转面积4253公顷,涉及农户 4681户,分别占全区土地承包总量的22%和15.3%
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摆在首位。着力深化产改成果运用,推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规模经营增效益。通过奖补等方式,选取发展前景好、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组织,整合发展缓慢、单打独斗、没有发展前景的合作组织,发展合作联社。对于规模小、发展前景好的合作组织,引导其发展家庭农场。集中连片发展生态、现代和设施农业,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土地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截至目前,全区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2566公顷,占家庭承包面积65%,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10家,家庭农场26家。
产销一体稳增收。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安排项目补贴资金,加大贷款额度。在保证合作社产品质量前提下,组织合作社和超市商场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收入。签订协议按保护价收购农副产品,发展农业保险,帮助合作社规避风险,解决农民发展的后顾之忧。
多元经营促发展。全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养、农机及服务等行业和领域,建设蔬菜、葡萄、制种、中草药等示范基地共1.37万亩,集中成片发展蔬菜、水果等“大产业”,促进规模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不断壮大花卉园、观光园、采摘园等成长型特色产业,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山门小菜园、叶赫红果已成为铁东特色品牌。大力推进惠丽农场和叶赫现代观光农业项目建设,使农业向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实现农业发展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