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花扮靓美丽铁东——铁东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综述
近年来,铁东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创新载体,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推进市民素质和城区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积极拓展工作新领域,不断探索创建新思路,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全区呈现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文化事业发展繁荣、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铁东区先后在2015年被评为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2016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命名为“吉林好人 引领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优秀区。铁东区文明办先后被评为2013年度、2014年度全省农民文化活动创建工作优秀组织单位;2013年度省级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特等组织奖; 2015年度全市“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优秀组织单位。铁东区志愿者协会荣获了2014年度省普及志愿服务知识网上答题活动县(市、区)优秀组织奖;第五届吉林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荣誉称号。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着力提升公民思想道德水平。铁东区始终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营造公民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铁东区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通过开展各种有效载体,让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内容入脑入心,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在全区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栏、黑板报、远程教育网络、文化长廊等现有载体广泛宣传,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同时开展“图说我们的价值观”活动,进一步用图画、动画片等各种直观表现形式解读核心内容。继续打造核心价值观主题社区,完成了北市场街广兴茂社区和七马路街为民社区两个主题社区的建设。
采取各部门、单位推荐和区文明办实地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区范围内评选各类道德模范典型人物。近年来,全区共评树了20名“最美铁东人”和19名“最美铁东人提名”获得者;共推荐“吉林好人”、“四平好人”127人,其中21人被评为“吉林好人”,54人被评为“四平好人”。 并通过采取举办“好人发布厅”、组织“好人巡讲”、设立“好人榜”等形式对各类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在全区形成了争当道德典型的热潮。
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区为目标,着力提升城区文明程度指数。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文明城区创建规划。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开展城区精神文明创建氛围营造。近年来,组织开展了道德规范、文化体育、科技、卫生、环保、法律“六进社区”活动,组织各责任部门和单位发挥各自职能优势,扩大工作覆盖面,有效促进了“六进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深入实施“社区行动计划”,社区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在城区改造的同时,加快城区公共设施建设,加强城区绿化美化,增设公共绿地,道路出口绿化全面完成。大力开展了城区秩序、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对广告牌匾进行统一整改,对近20000条非法粘贴小广告进行清除。城区道路保洁水平不断提高,全天候清扫保洁面积达到260万平方米。城区基础设施整体功能得到完善,居民自觉卫生意识得到增强。国家级卫生城、国家级园林城建设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铁东文化广场得到充分利用,已经成为城区居民的主要休闲活动场所之一。为进一步深化“吉林好人 引领风尚”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在全区各社区、村屯、企业、学校、窗口单位广泛设立“好人榜”,全方位展示“吉林好人”“身边好人”的凡人善举、好人好事,推动了全区学习典型、宣传典型、争做“铁东好人”社会风尚的形成。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四新”活动创建为农村精神文明工作重点,积极打造一个新农村,推出一批创建典型,带动一片文明新风。持续开展了“道德新风进农家”活动,目前在全区各村屯已经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的格局。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把公民道德建设贯穿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始终。坚持举办“农民文化活动月”活动,各相关部门单位紧紧抓住农闲时机,开展了送图书下乡、送科技下乡等活动。通过采取举办培训班、建立劳动力转移基地、开展能人带动、组织“春风行动”等方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农村劳动力与企业搭建了就业平台,提供择业机会,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提升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本市和外埠输出的能力。广泛动员全区各级各类文明单位与各村开展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城区单位的优势资源,对村屯进行物力、财力及技术支持,以城乡共建的形式有效带动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全区32个行政村全部与城区单位结成了共建对子,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继续加强了农村图书室建设,达到乡镇有文化站、村屯有文化室。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9.6%。对12个屯、152公里光杆路进行了绿化美化。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村示范,全面提升”工程,全区“五清、十建、两化”工作扎实推进,依照《全区村屯环境综合整治考核细则》对全区村屯进行了考核评比,全区农村环境得到了实质性改观。2013年,叶赫镇营盘村被省文明办评为省级“生态示范村”。城东乡小塔子村的“万米绘画长廊”是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宣传阵地的一道靓丽风景线。铁东区正在努力将全区的32个行政村打造成为环境优美、村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重点,着力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创建。近年来,全区各级各类文明单位和文明行业在不断创新的前提下选准主旨鲜明、极具特色的载体,深入开展创建活动。他们结合“五个一”活动(即:组织一项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一项全员读书活动;组织一项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一项有特色的文体活动;形成一套科学的创建工作机制),通过设立公开栏、公示栏和监督台,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作用,普遍建立了行风社会监督员制度。各文明单位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通过岗位培训等形式,增强职工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全区各窗口单位持续开展了“创建文明窗口、争当文明员工”活动。各单位普遍实行了服务承诺制度,并同行风建设结合起来,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需,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职工服务水平和践行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截至目前,全区共涌现出国家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集体2个;省级文明单位6个;市级文明单位23个;国家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村镇2个;省、市级文明村镇9个;省、市级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7对。
以“打造志愿服务特色品牌”为手段,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
以学雷锋志愿服务为主线,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积极倡导并组织全区广大志愿者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深刻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相继开展了元旦春节期间“邻里守望”、“六走进”、“传承雷锋精神 共建幸福家园”、“12·5—党员志愿者在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在“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极力打造节日特色志愿服务活动。2015年、2016年春节前夕,区志愿者协会联合区书法家协会,在全区各乡镇开展了“春节送春联”活动,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以“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环境整治”、“义诊关爱”等志愿服务项目为依托,相继开展了“捐资贫困生,共推助学梦”、“爱心助学春雨援疆”、“中国梦、健康行”送药送卡爱心捐赠、党员志愿者下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了“礼让排队 文明乘车”宣传引导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者们的文明劝导,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市民自觉排队、主动让座的文明意识,营造了文明乘车的浓厚氛围,提高了市民文明乘车素质,形成了文明乘车的良好社会风尚。持续向广大市民普及志愿服务知识,共发放《争当文明市民倡议书》2000余张。五年来,全区共有20000余人次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活动次数达1000余次,服务时长累计达13921.5小时,服务人数达153419人次,捐助物品累计资金达60余万元,集中展示了铁东志愿者的良好精神风貌,在全区营造了“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推动全区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建设美丽幸福铁东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以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为抓手,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创编了《铁东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手册》。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美德少年”评选表彰、“书香家庭”、“万师进万家、真情帮万生”等活动,积极构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在全区各中小学中普遍开办“道德超市”,坚持“没有售货员,交钱凭自觉,收益资助贫困生”的原则。此项活动销售收入不仅已资助了百余名贫困生,更有力促进了广大学生“诚信、友爱”品格的形成。在全区各村屯、社区广泛建立“关爱驿站”,对未成年人校外生活给予了充分关爱。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全部达到省级办学标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实现全覆盖。以学校、社区(村屯)为平台,对未成年人开展“三理”(心理、生理、伦理)教育和理想信念、革命传统教育,使全区未成年人身心得到了全面健康发展,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