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

governor
铁东区人民政府   2015-12-29 11:02   来源: 铁东区发改局

四平市铁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四平市铁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015年12月29日四平市铁东区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

  “十三五”(2016年—2020年)期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提高发展质量、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更是铁东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制订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对于全面建成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铁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客观评价“十二五”取得的成就,准确定位铁东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科学分析、判断、把握“十三五”时期的国内外发展环境。

  第一章 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

  “十二五”期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以实施“五区战略”为突破口,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二五”这五年,是铁东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五年,是积蓄能量、快速发展的五年,是改善民生、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1、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预计到2015年末,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25.5亿元,年均递增15.3%,完成“十二五”规划的100%。三次产业比重为4:76:20。公共财政预算全口径收入完成6.78亿元,年均递增10.5%,完成“十二五”规划的94.2%;其中:公共财政预算地方级收入完成3.95亿元,年均递增30.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7.31亿元,年均递增17.2%,完成“十二五”规划的100%。

  2、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预计到2015年末,农业总产值实现9亿元,年均递增8.6%,完成“十二五”规划的107.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万元,年均递增10%,完成“十二五”规划的100%。粮食产量达到3.1亿斤,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6万吨、0.42万吨、1.07万吨。保护地面积达到6583亩,蔬菜特产专业村达到9个、专业屯达到50个,规模以上蔬菜特产园区和基地达到15个。劳动力转移成效明显,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2.5万人次 。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34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企业建基地带农户累计达到2万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83家。

  3、工业经济活力明显增强,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预计到201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431.2亿元,年均递增19.6%,完成“十二五”规划的100%;增加值完成137亿元,年均递增21.3%,完成“十二五”规划的100%;利润完成10.9亿元,年均递增11.4%,完成“十二五”规划的100%。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值1-5亿元企业达到51户,5-10亿元企业达到21户,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户。专用汽车及配件、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医药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两大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9.1%。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8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企业发展到28户。牢牢把握国家实施第二轮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四平市列入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十个城市之一等带来的政策机遇,鼓励老企业实施技改升级,“十二五”期间,累计实施技改项目197个,完成技术改造投入170亿元。

  4、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以三马路步行街为依托,围绕欧亚商都,形成了欧亚商圈,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陶瓷、钢材、木材、蔬菜批发4个专业集贸市场已基本满足集散覆盖半径的需要,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全面推进电子商务发展,7户企业入驻阿里巴巴诚信通平台。依托便利的交通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和扶持物流龙头企业。科学布局物流枢纽,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中心,高速公路甩挂物流、四平传化公路港物流、智慧汽配城等项目顺利推进。金融业实现创新发展。“十二五”期间,为民营企业和项目融资280亿元,发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3000万元,发放涉农贷款3.6亿元;全力推进企业上市,累计组织企业参加各类资本培训会21次,吉林久盛绿色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四平市汶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挂牌。

  5、重大项目实现突破,投资拉动成效显著。

  积极组织参加全市重大项目“4.18”集中开工,四平万达广场、中联重科产业园建设项目、轻金属桁架厢式半挂车、中电建四平线路器材厂产业转型升级改造、酸奶及乳酸菌饮料生产线等立区项目相继落地,中航工业、百威英博、中电建等3家世界500强、8家国内500强企业在我区投资兴业。五年来,共新建亿元以上项目66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9亿元。

  6、打造精品旅游带,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业。

  以叶赫那拉城、二郎山庄等重点景区为引领,以满族民俗游、民族宗教游、健康养生游、乡村休闲游为特色,大力开发“五湖一带”旅游资源,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使之与山川风光、自然生态相融合,形成具有浓郁满族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叶赫那拉城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叶赫馨苑文化城、二郎山庄风景区晋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四平叶赫滑雪场、塔山森林公园等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叶赫那城改扩建、叶赫历史文化名镇古街区改造、四平百花欢乐大世界等项目正在实施中。我区全年接待游客已突破20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7亿元。

  7、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区面貌大有改观。

  围绕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塑造城市新形象这个目标,全区城市建设步入一个新阶段,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功能得到整体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明显加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共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对弃管小区进行了综合改造;建设了8条巷路,对15个社区进行集中优化整治,对20个弃管小区进行全封闭施工。加强城区绿化美化工作,坚持“五净三根清”的清扫保洁标准,达到街路清扫干净,垃圾清运及时,厕所清掏彻底,高标准完成全区街路及小区居民区的清扫保洁工作,全天候对城乡结合部进行清扫保洁;加快暖房子工程实施进度,积极推进住房保障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8、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不断深化产学研工作,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两基”工作成效显著,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被评为“吉林省教育工作先进区”和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全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医疗工作,不断改善医疗设施,组建了8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先后实施新建和改扩建,完成了50家标准化村卫生室和12家规范化免疫接种门诊建设。落实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积极开展中医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保健,通过了“全国中医药服务先进单位”评审验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现改革成果惠及于民的目标。新农合工作全面推进,连续6年参合率达到100%,被省卫生厅评为“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集体”。文体事业不断创新,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成功举办了“百姓大舞台”、“全民健身大会”、“全民上冰雪活动”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石岭镇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四平市唯一一个“全国乡镇体育健身示范工程”单位,成功申报“四平市转山湖体育公园”、“铁东区山门古龙健身步道”、“叶赫体育示范乡镇”3个项目。“铁东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被评为“国家级体育俱乐部”。民间文学收集整理工作再创佳绩,《中国民间故事全书—铁东卷》正式出版发行,被列入“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是吉林省第一家县区级出版单位。“户户通”惠民工程达到全覆盖,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电视难、听广播难的问题。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89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现应保尽保和及时足额发放。城乡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特困人口、“五保”供养水平显著提高。围绕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方针,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工矿商贸企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零”。

  9、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教育、卫生等改革稳步推进,国企、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新农保试点工作成果显著,铁东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单位,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影响日益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引进项目312个,引进域外资金461.3亿元。积极开展铁东企业家吉大行活动,全区实施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10个。发展基础进一步增强。通过以项目带动结构优化,以技改盘活存量等措施,产业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五大产业和新兴产业具备较好的产业承接基础。软硬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明显加快,水源地保护和小流域治理工作不断加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城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10、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城乡一体化迈出新步伐。

  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规模逐步壮大、城镇职能不断扩展、城镇人口显著增加,叶赫满族镇列为省新型城镇化示范镇。进一步落实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等改革,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重点加强道路、垃圾场、污水处理和镇区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垃圾处理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环湖路已全程通车,叶赫历史文化名镇古街区改造工程正在实施中,叶赫污水处理工程已开工建设,新建、改建农村道路36.1公里、桥梁18座;4个乡镇全部通上了客车,通车率达到100%;51个行政村全部通上了柏油路或水泥路,通达率达到100%。

  总体上看,“十二五”规划进展顺利,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很突出;经济总量还不够大,总体实力不够强;外向牵动战略进展缓慢,外向型经济总量小;城乡统筹发展进展缓慢,农民增收幅度不大;财政紧张的状况未能很好改善,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持有限。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三五”时期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是提高发展质量、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更是铁东区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多变。世界性科技创新催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抢滩登陆,使区域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世界产业分工面临新一轮大调整。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低碳经济等的蓬勃发展必将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国内宏观环境呈现新常态。随着世界经济步入“大调整”与“大过渡”的阶段,加之中国阶段性因素的叠加决定了中国经济进入增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时期,并呈现出与周期性调整不一样的“新现象”和“新规律”。深化改革、科技创新、“四化两型”、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社会创新,以及时空经济、信息经济、健康经济、环境经济等,更将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在第二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带动下,东北正处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关口,大量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成熟,以及承接国家级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扩散和转移,这为铁东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依托日趋便捷的交通网络和成熟的产业基础,加大产城共建、产业承接、交通物流、商贸旅游、市场联建、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推进力度,不断提升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加快铁东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第二篇 发展目标

  结合铁东区现有基础和优势,明确“十三五”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发展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治国理政战略思想体系,结合铁东区现有基础和优势,确定“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委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兴区、产业立区、生态建区、开放活区、富民强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一个基地、三个中心”,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四章 基本原则

  依据“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科学分析“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基础、环境和特点,把握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促进铁东区全面振兴,突出把握好以下六个原则:

  ——坚持特色发展。深入挖掘和利用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才等方面的基础和优势,注重培育具有铁东区特色的产业,加快“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建设,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

  ——坚持统筹兼顾。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综合平衡。重点统筹兼顾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民生、全局与重点、城市与乡村、改革与稳定、速度与质量、人与生态环境等。

  ——坚持民生优先。把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就业、收入、社保、教育、医疗卫生、饮食安全、文化娱乐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开拓创新。实施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抢抓先行先试机遇,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推进产业技术更新,加大新技术的应用和设备的更新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竞争新优势。

  ——坚持“四化”融合。统筹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之间要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统筹同步融合发展。

  ——坚持突出“绿色”。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强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推行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加速推进铁东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进程,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生态新铁东。

  第五章 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铁东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文明进一步提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2.12亿元,年均递增10%。公共财政预算全口径收入达到10.92亿元,年均递增10%;其中:公共财政预算地方级收入达到6.08亿元,年均递增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50亿元。

  经济结构优化。到2020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3.1:66.7:30.2,民营经济比重达到95%以上。

  2、民生改善

  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居住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完善,人均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安全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3、发展动力

  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改革和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以及老工业基地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招商引资的层次和水平明显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更多的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高技术产品。“十三五”期间,新发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科技型企业5家。

  4、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2%。

  第三篇 战略构想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发展的关键历史机遇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时间节点。科学确定铁东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铁东区未来发展和振兴至关重要。

  第六章 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

  第一节战略定位

  1、将新型工业基地打造成吉林省具有区域性竞争优势的中、高端产业示范基地。

  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依托龙头企业,瞄准产业链高端和市场终端,以智能制造、精密制造、绿色制造为发展方向,推进信息化、智能化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

  2、将铁东区老工业区打造成全国十家老工业城区搬迁改造示范区。

  坚持搬迁改造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建新区与腾退区建设相同步,力争到“十三五”规划期末,铁东老工业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地位得到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竞争力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工业区和新型城区。

  3、将铁东区打造成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区。

  紧紧抓住四平市成为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机遇,秉承“率先发展引领区、优势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转化区、循环经济生态区”的承接发展思路,加强综合服务环境和配套能力建设,争取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项目,将铁东区打造成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区。

  第二节   发展路径

  深刻理解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确定“五区战略”的发展路径。

  ——创新兴区,就是把创新贯穿铁东振兴的全过程、各领域,加快推进体制机制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产业立区,就是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区域性旅游中心、物流中心、商业中心,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生态建区,就是充分发挥铁东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转化,让铁东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开放活区,就是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加强对外交流,强化经贸合作,创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富民强区,就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第七章  夯实“一个基地”,建好“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基地。

  “三个中心”:建设区域性商业中心、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区域性旅游中心。

  夯实“一个基地”、建好“三个中心”,是“十三五”期间“经济结构性重组”的关键举措,也是响应国家“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和四平市“一核三带”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抓手,要充分发挥“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在新型工业化、全区城镇化、全域智慧化和农业现代化中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新动力。

  第八章  扎实推进“十大工程”建设

  1、专用车产业改造提升工程

  依托四平市专用汽车产业园区,加快先进技术在专用汽车中的开发应用,提升专用汽车的研制能力和整体性能,推进科研成果的中试转化,把铁东区打造成为国家级专用汽车产业基地。

  2、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工程

  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探索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提高绿色农产品比重,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把传统产品与现代生产要素进行嫁接,应用高端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力争在玉米、鹿、奶等精深加工上取得突破。

  3、新兴产业孵化培育工程

  加强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引进,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规模。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创新能力强的产业基地和创新集聚区,使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引擎。

  4、商圈完善与繁荣工程

  以满足各类消费需求为导向,坚持新建培育与改造提升并举,坚持激活扩大本地消费与吸引集聚外来消费并重,全力推进万达城市综合体建设进程,与三达不夜城形成优势互补核心商贸圈。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与欧亚购物中心形成商贸服务集聚区,使之在吸纳社会就业,繁荣活跃市场,拉动地方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5、区域现代物流中心打造工程

  充分发挥地理区位和交通优势,全面配合属地集群产业发展现代物流,突出物流与重点产业的联动发展,兼顾物流与商贸产业、农业生产的双轮驱动,为集聚和释放发展动能,以现代物流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加大对物流港、甩挂物流、现代仓储、配送中心、物流中心、批发中心以及公共信息平台等建设力度,使之逐步发展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重要因素。

  6、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工程

  依托铁东区特有的旅游资源,整合“五湖一带”,开发打造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旅游富民。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将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健康养生和休闲旅游有机融合为一体。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提质,使之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7、产城共建优化提升工程

  把产城共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使产业发展与城区建设统一起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做到齐头并进、良性互动、互为支撑。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区承载能力和支撑作用,大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使铁东区步入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赶超发展的快速路。

  8、“互联网+”行动实施工程

  积极采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主要的沟通手段,进一步加快与传统产业的有效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达到“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的新形态,新业态。

  9、区域生态环境优化工程

  坚持民生优先、着眼长远,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高标准农田、环境整治、河水还清、美丽乡村建设等重大生态环境工程。立足自身优势,促进特色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加快实施林下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景区等示范项目。

  10、惠民富民幸福工程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提升扶贫解困、就业促进、教育助学、社会保障、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环境优化、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四篇 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深化各项改革,加速转型升级,寻求多层次、多领域、多方位合作,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围绕“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实施创新驱动,充分释放优势,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美丽铁东,实现铁东区的强势隆起。

  第九章  全面夯实“一个基地”建设

  壮大三大主导产业,提升两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军民产业融合,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促使产业集中、集聚、集群效应快速释放,形成产业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群效应凸显的新型工业基地。“十三五”期间,力争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业、专用汽车及配件产业、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业、医药化工业四大百亿级产业,新培育出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5家,50亿元以上企业2家;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达到130户,工业总产值达到694.45亿元,年均递增10%;工业增加值达到205.9亿元,年均递增8.5%;工业利润达到14.58亿元,年均递增6%。

  第一节 壮大主导产业

  一、专用汽车及配件产业

  围绕“专用车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引进央企入驻基地,建设军民产业融合园区,形成多品种生产、专业化协作的格局。通过轻量化、新能源、智能化和互联网等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提高产能、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扩大专用车生产规模和种类,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市场份额,重点开发厢式物流车、车辆运输车、冷链物流车、新能源客车、高档旅居房车、高档环保旅游客车、环卫车、延展式专用车等,打造国家级专用汽车产业园区。紧跟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提升模块化配套能力,整体向技术化、标准化、电子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专用汽车产业园区二期工程,加强与中航工业集团、中集集团、比亚迪等大企业的深入接触和真诚合作,加快实施轻金属桁架厢式半挂车建设项目、吉林世宝三四期建设项目、汽车转向系统零部件研发能力平台建设项目、新能源客车项目、拖车牵引座总成以及冷藏车、翼展车项目、中航吉林省专用汽车生产基地等,到2020年,专用汽车及配件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业

  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延深工程”,增强绿色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提高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级。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开发速冻玉米、真空鲜玉米、玉米须茶、玉米纤维等休闲功能食品和特种变性淀粉、大豆色拉油、营养调和油、风味油、纯生啤酒、功能性饮料、饲料、香烟等深加工产品,推动玉米深加工向糖、酸、醇、脂等精深加工方向转型发展,打造功能性低聚糖、聚乳酸、L乳酸、特种变性淀粉、生物饲料等高端产品;推进奶、鹿等产品精深加工,壮大天成玉米、君乐宝乳业、麒麟鹿业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推进酸奶及乳酸菌饮料生产线、天成玉米精加工、万邦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实施进度,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10亿元。

  三、现代装备制造业

  主动融入以“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和“双创”全面结合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以“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服务制造”为转型方向,以“打造高端、提升传统、培育特色、强化基础”为发展主线,加快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特色鲜明、清洁安全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形成具有较高国际国内市场份额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以大型农用机械、实用新型农机产品为重要突破点,引进先进农业机械装备,依托中联重机、龙业机械等企业,加快玉米收获机、高效玉米联合脱粒机、剥皮机、大中马力拖拉机等中高端农机的生产,推进传统农机装备产业向科技创新型产业发展;以维克斯、东方、睿能等企业为龙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优化管理,侧重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顶尖品质的新型节能换热器,成为四平换热器产业新的增长点;支持四平鼓风机、吉林久盛机械等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发展。“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中电建四平装备制造产业园、中联重科产业园、旅游装备产业园、龙业农业机械加工项目等,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90亿元。

  第二节 提升优势产业

  一、医药化工产业

  依靠化工产业基础优势、基础化工原材料优势和科技人才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和日用化工产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加强中成药、生物制药、化药的自主研发能力。努力推进石药集团四平市精细化等企业的发展,打造国际化的医药中间体发展基地。支持吉林一正药业集团等重点企业快速发展,推动药品生产线和质量检测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实现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医药生产加工产业体系。推进美巢集团四平分公司、欧莱化工涂料、桓宇涂料等涂料生产企业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以立白日化、纳爱斯四平公司为主,积极发展日用化工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到2020年医药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06亿元。

  二、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

  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应用,促进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以久盛建材、建隆新型建材、筑城建材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引导石岭水泥、金隅水泥、翔宇水泥、天信水泥等水泥生产企业进行余热发电和节能改造等。“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与北京金隅集团的沟通洽谈,主动承接金隅集团的产业转移,实施好中铁十三局石岭水泥项目等,到2020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产值达到46亿元。

  第三节 改造其它传统产业

  轻工产业。以天利、桦鑫、生达等包装和玻璃生产企业为依托,通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全力开发一批新技术、新产品;着力建设包装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针对纳米技术的新印刷模式进行全力攻关;以新纪元制衣、英迪化纤等纺织企业为依托,从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附加值高等角度,全力扩大纺织产业生产规模。到2020年,轻工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

  机电设备制造业。以通力变压器、一开电器、德科电子、慧宇仪表等企业为重点,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方向,推进企业标准化生产,不断完善产品和产业研发体系,促进产品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积极推进以发展自主品牌和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核心的产业扩张。全力推进光机产业园。到2020年,机电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0亿元。

  第四节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入开展“新兴产业孵化培育工程”,确保形成新的增长极。立足抓牢“四个经济”,强化“四个对接”,壮大“四众、双创”新平台,推动一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实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新能源产业。以庆达新能源等企业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体,从高纯硅材料规模化生产、电池转换效率提高、生产装备国产化、新型电池和原辅材料研发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推动关键技术创新、提升生产工艺水平,完善光伏产业链条;积极开展清洁能源汽车的研发和项目建设,合理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在驱动电机、高效变速器等领域培育关键零部件企业,形成整车和零部件同步发展的格局。推进中广核实施山门风电场三四期工程,完善安顺风电场的前期手续,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生物产业。重点开展生物农业、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生物制造四大领域建设,扶持巨润生物等一批研发能力强、成长性高的特色中小企业。加强对产业重大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通过创投引导、产业孵化等方式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

  健康产业。积极促进养生康复、保健咨询、养生保健等事业的发展,重点壮大四平君乐宝乳业、麒麟鹿业等龙头企业,全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铁东区特有的保健食品品牌,形成铁东区特色健康系列产品。

  新材料产业。以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为发展重点,积极引进和研发新兴特种工程材料、生物活性材料、生物质能材料、异型改性聚合纤维、智能型交联材料。大力引进绿色化工新材料等新工艺、新技术,推动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对外合作与自主创新力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创新体系,大力发展光电子、汽车电子、软件开发等产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鼓励九洲光电、慧宇仪表、四平吉华等企业实施升级改造项目,不断做大做强。

  节能环保产业。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第三方环保监测服务。

  第五节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高端示范区

  依托四平市成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契机,积极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着力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高端示范区”。同步提高四平市铁东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按照产业转移承接区布局,深入考虑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结合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相关政策,着力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注重经济发展总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双提升,优化招商引资结构和质量,加速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步伐,促进高端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突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高端产业示范区发展格局。

  围绕现代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产业,承接专用车、农业机械、汽车零配件等制造和玉米、大豆、奶制品、鹿产品等农产品深加工方面的新技术、新合作;围绕腾退区等区域的服务业发展,承接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电子商务、博物馆、综合市场等项目。

  第十章 全力打造“三个中心”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方便生产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发展具有增值性高、成长性强、就业面宽的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向集群、特色、现代化方向转变,形成以“三个中心”为主导,以专业市场、金融服务、信息产业、中介服务为补充、深度融合“互联网+”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1.04亿元,年均递增1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7.49亿元,年均递增20%。

  第一节 加快现代商贸服务中心

  充分发挥铁东区的商业基础,全面加强“商圈完善与繁荣工程”建设,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商业发展格局,不断壮大商业实力,提升商业业态层次,保障现代商贸服务产业迅速隆起。加快万达城市综合体建设进程,与欧亚商都、三达不夜城形成优势互补,提升商业品质,做大做强批发零售交易产业链条,打造成十亿级商品交易集聚区。规范提升陶瓷、钢材、木材、蔬菜批发、二手车交易5个专业集贸市场,提升辐射面和影响力。积极引进电商企业,在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社区商业发展“电商+实体店+物流”的全新融合模式。

  第二节 全力打造现代物流中心

  借助地处哈大经济动脉的区位优势,全力实施“区域现代物流中心打造工程”,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强化物流辐射作用,加快上升为可发挥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以重点产业为核心,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轻环境压力为目标,努力营造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环境,全力构建精准高效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加强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建设,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升在线调度管理、物流配送以及智能配货等领域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继续扩大外贸规模,建设大型内陆港,实现集装箱口岸功能,全面提升铁东区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速度。推进先进运输组织形式的应用,充分利用国家对甩挂运输的政策支持和长平高速的交通优势,加速高速公路甩挂物流建设,更好的服务于区内乃至四平市的企业,助推四平市物流业的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与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合作建设粮食物流及粮食银行项目,与传化集团合作建设四平传化智能公路港,与无锡五洲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五洲国际商贸城项目,与吉高集团合作建设高速公路甩挂物流项目。同时,积极促进物流咨询等中介企业的发展,共同带动铁东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第三节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中心

  科学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扎实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工程”,开发“五湖一带”旅游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建设南北环景观林带、四叶采摘经济林带、四石生态林带及叶石休闲观光林带,以最短的时间力争将叶赫那拉城等重点景区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力打造区域性旅游中心。山门镇重点建设二郎山庄风景区、山门水库景区、塔山水库景区及山门地质公园,建设山门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及观林赏水类型的生态景区;发展壮大“山门小菜园”、“龙王人家”等特色品牌,积极发展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和特色农业。叶赫镇以转山湖水库和满族历史风情为主体,重点开发叶赫部王城保护与恢复、叶赫滑雪场、叶赫满族馨苑文化城旅游景区、叶赫影视城改造提升工程、叶赫东城遗址、大架山生态观光、叶赫满族生态博物馆、清源文化园及中国房车露营联合会房车营地等项目。石岭镇以二龙湖水库景区、塔山森林公园和塔子沟红色教育基地为依托,整合开发石岭镇境内哈福生态采摘园、梅花鹿产业园、红酒山庄、卧龙泉、石岭镇村史馆和万兴百花欢乐大世界等项目,发展农家乐和森林人家等接待类型的项目。城东乡重点建设下三台水库景区,实施如来寺建设工程,打造美丽下三台渔村。

  积极推进景区的标准化建设,加强景区游客接待中心、星级厕所、公共信息服务标识、安全信息服务及环境整治等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景区服务接待能力和水平。培育地方特色鲜明的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和旅游食品等旅游商品,使旅游购物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搭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推动铁东的智慧旅游上新水平。根据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围绕宣传铁东旅游,吸引周边客户群,方便旅游景区和旅游体验者的互动和交流,开发打造电子商务平台,为宣传、对接、团购、优惠、规划线路、导游、订票、订餐、订房、订车、投诉等旅游的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第四节 完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

  一、改造升级专业市场

  对现有的建材市场,要改造设施,升级业态,规范管理,优化环境,创新营销模式,实现高中低档家居建材产品全覆盖,完成铁东建材市场由传统专业市场向信息型、规范型、环保型市场的飞跃,成为四平市家居建材集散中心。对铁东区蔬菜批发市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实行规范化分区管理,加强农药、化肥残留检验,提高废弃菜叶菜根加工处理量。发展生鲜电子商务,推动智能化服务模式,使用电子支付和刷卡消费。严格设立准入门槛,保障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保障蔬菜市场供应,方便市民生活需求。计划在石岭镇新建二手车交易市场,打造二手车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满足百姓买卖二手车的要求,提供二手车全程交易服务。

  二、壮大互联网经济

  建立以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共享和使用为核心的标准化、区域化、多功能信息平台。借助相关即时通讯资源为生产、生活和管理服务,促进线上线下交易、电子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即时通讯、大数据及云计算等产业快速发展,为培育壮大互联网经济奠定坚实基础。积极引进阿里巴巴、国美在线交易等电商企业,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重点推进九樱天下智慧社区项目建设。

  三、建设投融资平台

  通过建立投融资平台,鼓励以混合所有制的方式进行投资建设,鼓励区内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合资合作、吸引外资和民间投资等多种途径筹集建设资金,推广PPP等新型融资模式,拓宽多领域投融资渠道。“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巨润、佳乐宝、启明、德科等企业的上市筹备工作。

  第十一章 大力推进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建设

  以吉林铁东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加快专用汽车产业园区、平东老工业园区、健康食品产业园区、装备产业园区、建材产业园区五大特色园区建设,增强园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托园区政策、基础设施和企业优势,不断扩容强区,提高承接能力,将开发区建设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创新型经济开发区。到2020年,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0户,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56.92亿元,年均递增10%;利润达到6.41亿元,年均递增7%;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0亿元。

  第一节 探索开发区“产城共建”新模式

  加强“产城共建优化提升工程”建设,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区建设互相配套、互相融合,加强与之相配套的城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融为一体,打造“产城共建”新格局。重点加快专用汽车产业园区、健康食品产业园区、装备产业园区及建材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平东老工业园区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综合承载力,有效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支柱产业的培育、品牌的塑造和全区整体形象的提升,不断为产城融合发展留足发展空间。

  第二节 充分发挥特色园区的载体作用

  四平市专用汽车产业园区。积极引导专用车及配件企业和社会资本向园区聚集,努力培育体系完整、分布合理、功能互补、“专精特新”的专用汽车及配件产业集群。重点以奋进、一汽四平等专用汽车企业为统领,巩固和扩大传统专用车制造优势和规模,引导和支持发展轻质、高档罐式车辆,以及市政类、环卫类、文化生活类、医疗类的专用车辆和重大工程类用车,开发铝合金罐类、专用自卸类、冷藏类、厢式运输类、特种结构类、作业类专用车等类别更多、品种更多、适销对路的高新技术产品,整体推进上下游一体化的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形成集专用车生产、零部件配套、研发检测、物流仓储及贸易经营等功能完整的产业链条,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专用汽车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到2020年,园区产值达到100亿元。

  平东老工业园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改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发挥龙头企业、重点产品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工艺流程再造,提高制造能力、加工深度和产业附加值,切实增强企业对产业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控制能力和综合成本消化能力,着力促进各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将平东老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新型特色园区。力争到2020年,园区产值达到69亿元 。

  健康食品产业园区。以构建安全食品产业体系为目标,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支撑、小微型企业为基础的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格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导园区企业由“生产导向”转为“消费导向”,为园区健康食品产业发展创造市场空间。重点支持君乐宝乳制品生产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乳制品加工产业;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形成以“专、精、特”中小企业为支撑的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配套建设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平台、产品研发设计平台、科技培训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园区企业自主创新。力争到2020年,园区产值达到32亿元。

  建材产业园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水泥、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等建材产业重点关键环节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产品转型升级,提高建材产业集中度,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进北京金隅集团的进驻,充分进行资源整合,壮大建材产业园区的档次。以四平金隅水泥有限公司、吉林省石岭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四平市翔宇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四平天信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为引领,着力打造现代水泥加工产业;以四平建隆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吉林久盛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着力打造绿色墙体材料产业。力争到2020年,园区产值达到20亿元。

  中国电建四平装备制造产业园。“十三五”期间,做好缠绕复合管项目、换热器整合项目、科技研发基地以及100万千瓦等级给水泵及前置泵、石油管道泵、护理床、新能源电气设备、“四翻”翻车机、隧道通风系统和噪声处理产品等项目引进工作。力争到2020年,园区产值达到20亿元。

  第十二章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以实施创新驱动为核心,以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发展方向,向“融合”要资源,向“集成”要效益,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

  第一节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促进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与企业的资金、生产基地和市场网络优势的对接和互补,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最终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格局。 “十三五”期间,力争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

  第二节 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两篇文章

  强化创新驱动战略,挖掘创新潜力,做好“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新”两篇产业培育发展的大文章,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新型现代工业基地和各级科研中心优势,加强特色产业、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集成创新的研发能力,发展国家、省级高新技术名牌产品,实施一批创新性强,附加值高,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项目。突出抓好重点园区、龙头企业的平台建设,以及有重大促进和带动作用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将现有的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升级改造,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生出新产业、新产品,切实做好“有中生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作。坚持“无中生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加快集成创新综合体、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强化产学研用的结合,加快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快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争培育一批从无到有的战略性新型产业。

  第三节 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

  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工程,打造科技绿谷。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围绕先进制造、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信息惠民、高效物流等领域,加快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企业入驻阿里巴巴诚信通平台,加快推动“九樱星系”社区合作社、智慧型网格化服务平台开发与建设。

  第十三章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开展“区域生态环境优化工程”,围绕发展农村新产业、研发推广新技术、规划建设新村镇、拓展启动新市场四个方面,大力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

  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整治,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厕所革命”力度,加强农村周边工业“三废”排放和城市生活垃圾堆放监管治理,加快改善村庄卫生状况。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范围,重点支持村内公益事业建设与管护。通过“千名干部进村屯、服务三农奔小康”网格化服务群众等活动,为农民排忧解难。

  第一节 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为统领,以走铁东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方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做大特色产品,做强新型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到202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1.49亿元,年均递增5%。

  一、巩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加大土地整治力度,保障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生产水平,确保全区粮食安全。以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食用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为主,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区域园艺特产发展。依托四平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四平市泽邦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大力发展土鸡、肉鸡、蛋鸡、奶牛、绵羊、梅花鹿的养殖,建设君乐宝牧场;进一步扶持梅花鹿、奶产品的精深加工,促进铁东区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计划在石岭镇和城东乡建设温室蔬菜长廊,打造山野菜种苗基地、山野菜培育示范基地和食用菌种植基地;山门镇重点建设葡萄基地、四平惠丽智能化农场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山门小菜园”、“龙王人家”等特色品牌,形成“好吃”的优质农业,“好看”的景观农业,“好玩”的休闲农业和“好价”的效益农业;叶赫满族镇建设水稻种植及加工基地,提高叶赫“贡米”品牌的知名度。到2020年,园艺特产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牧业总产值实现6.7亿元。

  二、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以“退耕还林”和林业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发展林下种养业,开展“森林人家”建设。“十三五”期间,计划造林面积1000公顷,退耕还林面积800公顷,防护林面积100公顷;到2020年,林业总产值达到8000万元,森林覆盖率达到17.8%。发展林下养殖户150户,林下食用菌栽培户100户。

  三、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对生态保护区、水源地、河流的保护,改善河流污染现状。“十三五”期间,计划对途经石岭镇梨树沟、王家沟、赵家沟,山门镇英城、靠道、龙王、塔山,叶赫镇双河、永和、兴隆等村的河道进行综合治理;计划在石岭镇、山门镇各建设污水处理站1座。

  四、健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吉林农业大学、农科院等院校合作,针对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联合攻关;做好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逐步构建新型农机综合服务体系,鼓励开展跨区作业。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更好地将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到农业生产与流通中,不断打通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关联环节;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加强种养大户、农机手、防疫员和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的培训。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实用技术,推进园艺产品生产育苗、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控、绿色产品生产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逐步建立可追溯体系,进一步提升园艺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水平。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要求,启动畜禽标准化关键技术与产业示范工程,建立健全畜禽生产、养殖场所生物安全标准体系。到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作物良种更新换代率达到55%,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农机总动力增长2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

  第二节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激发城镇发展活力、增强重点城镇经济实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区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壮大区域经济,推进园艺特产、庭院经济和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增加本区非农就业机会,支持农民返乡创业;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农村服务业,不断提高和保障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到20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累计10万人次。

  第三节 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健全服务体系

  因地制宜搞好新农村建设,推进并村、并屯,建设农村新社区,增加农业用地资源。实施以农村污水、垃圾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对农村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强化废水、废渣的标准化治理。加快农村饮水、道路、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对行政村安全饮水、道路及路灯、村级文化娱乐广场、路面硬化、村屯绿化、道路排水边沟、围墙、小河流域治理、桥涵等方面的投入,重点解决断头路、主要农业产区和农村旅游景点道路的硬化,“十三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规模累计达到160公里,全面实现“沥青(水泥)路到屯”,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充分利用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建设沼气工程,推进风能发电项目建设。积极促进农村电网改造,保证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用电需求。加强农村消防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到2020年农村居住、饮水、出行和生产等基本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得到净化,农村面貌得到美化,农村田园得到绿化,村庄街道得到亮化,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特色景观旅游村。

  第十四章 统筹推进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是新型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劲引擎,是实现“五位一体”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着眼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探索走出一条集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具有铁东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一节 构建城镇化新格局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走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打造高标准、各具特色的重要节点乡、镇。加强“三镇一乡”产业支撑,提升转化农民、吸纳就业的能力,筑牢城镇化的经济基础。重点借助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抓住空前的战略机遇期,提升“五湖一带”旅游资源开发和特色旅游服务水平,走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强化各乡镇间结构性生态绿地保护,以绿色蔬果、花卉种植为主,城市菜篮子工程的全面配套。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承载力。推进城东乡撤乡建镇工作,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的建设。全面落实省市推进示范镇建设的各项政策,确保叶赫满族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先行一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改造与撤村建居、土地征收同步进行,有效推动农村向社区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

  第二节 稳步推进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

  遵循铁东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总体思路,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推进在城镇就业居住尚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落得住。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实施政企合作、校企合作,使农民工尽快掌握一技之长,用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到2020年,农民就业培训的比例达到70%。

  第三节 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尽快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积极稳妥的推进土地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明确方向,突出重点,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流转。加快建新区回迁安置和拆旧区土地复垦,形成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良性循环。

  第四节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按照多元发展、彰显特色、提升质量的原则,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铁东区发展活力。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各类社会资金进一步完善全区建设和运营,加快全区基础设施管理和养护市场化步伐。加强城区面貌动态管理,加速棚户区改造进程,优化小区物业管理,推进城镇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提高承载能力。

  第十五章  强化民营经济支撑能力

  把握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机遇,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发展,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推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强”的发展路子,巩固提升三大支柱产业、两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物流、商贸、旅游等服务业,强化产业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镇建设融资担保、资产评估、法律援助、科技孵化、检验检测、咨询服务等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援助服务,丰富就业形式,鼓励自主创业,全面落实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在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用工等方面做好跟踪服务和指导,扶持一批科技型、服务型、协作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形成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中小企业群。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民营小巨人企业,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有效扩大城镇就业容量。“十三五”末期,民营经济比重达到95%以上。

  第十六章 加强和改善民生工程

  认真落实“惠民富民幸福工程”,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关心弱势群体,提高生活水平。把民生问题与推进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和人民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第一节 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富民与强区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增强“兴农富民”意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努力实现铁东区农业发展的新跨越;深入开展“一个基地”建设,加大强区产业孵化力度,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增强产业对富民的支撑能力;以“三个中心”为主要发展方向,增强就业吸纳能力、拓展富民空间。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继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城乡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

  第二节  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依法治教,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前教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民办教育多元并举、各项指标达到省市标准、各类教育布局合理、均衡发展、人民满意”的目标。按照“就近招生,就近入园”原则,计划在石岭子镇改建1所配套设施齐全的标准化幼儿园,利用铁东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契机,拟新建、改建成2所配套设施齐全的标准化幼儿园。按照“一生一籍、全国联网、籍随人走、终生使用”的原则,科学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着重解决“大校、大班额”问题,满足新增生源学位需求,到2020年调整后学校共有26所,其中中学8所、小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基本满足就近接受优质教育需要。“十三五”期间,投资1.14亿元,新建第五中学、新城学校和城东中心校校舍,对九中、十二中、叶赫中学、铁东实验小学、中央东路小学、八马路小学和石岭中心校进行扩建,解决铁东区中北部区域、东南部区域、东北部区域学生就近入学,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搭建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建成“数字校园”,开展招生网上报名,阳光分班,杜绝跨学区择校,逐步建立大学区管理模式,实现校际间设施、教师、课程、信息和管理等资源共享。进一步整合资源,协调协作,以为站位、以德立行,充分发挥 “五老”作用,使创建“关爱驿站”活动常态化,推动全区关心下一代事业不断创新发展。

  第三节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卫生保健意识,巩固和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积极创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最大限度的惠及于民。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继续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实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开展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建设,实施并巩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巩固和发展中医药事业。

  第四节 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健全三级群众文化管理、辅导网络,继续开展“百姓大舞台”、“创建文化示范村”等活动。搭建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创作和展示平台,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切实抓好萨满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工作,实现对全区文化遗产资源的培育和运用。建立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加大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平台。发展体育产业,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服务和经营活动,更加注重群众体育发展,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覆盖城乡、人人享有、保障更好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鼓励进城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规范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全力帮扶低收入困难群体参保,巩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工伤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水平。增加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鼓励发展商业养老、健康保险,多层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让更多群众享受到社会福利服务,实现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转变。到“十三五”期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力争达到100%,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力争达到100%。

  第六节 积极扩大就业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重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全面协调推进,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加强公共就业培训服务载体和能力建设,完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和培训补贴制度。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增强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统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的就业。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努力缩小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差距。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能力,重点推动进城务工人员平等享受城镇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助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的比例达到70%;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人员占就业劳动力的80%以上,形成创业培训、创业政策、创业孵化、创业服务四位一体的新格局。

  第七节  提高公共安全与服务水平

  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完善“一案三制”应急体系建设,利用科技提升公共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强化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安全问题处理能力。科学制定安全生产措施,强化红线意识,确保安全生产。深化平安建设,强化反恐防暴和反邪教工作。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进社会管理方式创新,深入实施便民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扎实开展“社区行动计划”,激活社区功能,按群众需求开展服务,引导群众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第八节  全面开展精准脱贫

  全面小康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范围精准、对象精准、任务精准、目标精准、措施精准和责任精准的“六个精准”要求,深入实施精准扶贫,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措施,突出扶贫对象锁定、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帮扶力量、脱贫成效等关键节点,构建全过程受控的精准扶贫体系。利用好建档立卡底数,实行“一户一策”。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居住危房和不适于居住区的贫困人口,通过建新居移地安置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因病致贫的家庭,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对因灾、因学等其它因素致贫返贫的贫困家庭,通过一事一议解决一批。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安全饮水、村屯道路、生态环境、生产用电等突出问题。

  第十七章 加强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

  严守生态红线,继续深化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不断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新举措。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落实国家节能行动计划,重点实施节能技改、建筑节能、合同能源管理等工程,推进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和资源、能源及废弃物间的综合循环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低碳、污染物零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实施生态环保、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示范项目,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城市建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打造小区建设亮点、城市绿化亮点和机械化清扫队伍亮点。提高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增加城镇生态建设投入,打造天蓝、水碧、城绿、景秀的魅力铁东。

  第十八章 加速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步伐

  大力推行全方位、配套性的“整体性改革模式”,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尊重自有资源的决定性和市场发展规律,逐步清除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模式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快速提高铁东区综合实力。积极开展全区性、长远性的“社会资源分配增量与存量改革相结合的改革模式”,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注重全民财富的公开、公正、公平分配,确保改革红利人人共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紧紧围绕国家“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减少行政权、弱化审批权、规范决策权、强化监督权、监督执行权,开通网上办事大厅,为办事人创建最便捷的网上申报条件。搭建基层审批服务平台,发动基层组织和干部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不断提高行政效能,最大限度地为各类市场主体“松绑”。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增强开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管理水平。减少行政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积极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政府投资决策、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健全投资监管体系,规范实施投资项目备案制,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征收土地增值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

  第二节 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全面落实对外贸易扶持政策,创新贸易方式,结合“信息化”发展,努力推进电子跨境商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试点范围,打造新型物流、仓储、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将对外贸易发展与信息产业建设相融合。支持各类商务平台拓展进口功能,同步推动银行、保险、仓储、运输及批发零售等配套产业和价值链向境外延伸,不断满足转型和消费升级需求。促进铁东区与沿线城市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培育参与国内、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为推动铁东区在更高层次上挖掘“21世纪贸易协定”—TPP发展带来的新红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十九章 全力夺取招商引资新胜利

  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合作协调并重,主动融入长吉图、环渤海经济圈,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的经济技术合作,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依托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广泛发动全区干部群众,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经济发展环境。紧盯环境影响小、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突出“登高望远、靠大联强”,整合资源,坚持小分队、高层次、专业化、定向性、产业链招商,认真筛选、谋划、承接各类产业项目,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增强招商引资的主动性,大胆引资、引技、引智,重点抓好建设项目进度、签约项目开工、跟踪项目落地、转型项目储备、承接项目对接、向上争取资金等工作,力争引进一批投资额度高、土地利用率高、财政贡献率高、产业集中度高的大项目、好项目。

  第二十章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以消费需求为导向,进一步驱动经济增长向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变,充分发挥服务业作为社会就业主渠道的作用,培育新的消费群体,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积极发展科技研发、物流配送、文化创意、节能环保、金融保险、互联网+和消费信贷等生产性服务业,解决服务消费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激活中高收入群体消费潜力;提升商业流通、专业市场集散、住宿餐饮、旅游观光、技能培训、投资咨询、休闲娱乐,以及养生、家政、家教、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和社区服务,促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规范有序的现代消费新格局。

  第五篇  保障措施

  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要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政策措施,明确目标责任,创新实施机制,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助力规划有效推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第二十一章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议事和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制定人才中长期规划,探索完善人才选拔、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

  第二十二章 落实好各项政策

  全面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二次振兴战略,抓住四平市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新机遇,加强同上级部门的联系沟通,超前调整本地发展措施,使重大项目、重大计划列入市、省《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发挥改革创新精神,制定、完善和实施有利于转型发展、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强化政府引导,出台更具吸引力的倾斜政策,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着重强化新型政企融合、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以协调发展的方式、宽松优厚的政策、生态文明的环境,促进全区“五位一体”的建设步伐。

  第二十三章 拓宽融资渠道

  创新投融资机制,切实保障资金需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完善政府、项目、企业、民间四大融资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重点建设资金和专项资金。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积极扶持、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强力推广小额信贷、创业贷款和消费贷款。加大对重大项目融资扶持力度,采取各种措施引进更多战略投资者,吸引社会资金,在一些基础设施项目上采取PPP、BOT、BT等融资方式,引进大企业、大财团以特许经营换取借贷资金,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二十四章 优化软硬环境

  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责任型转变,加快营造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不断抓好公民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大力推进抓党风、正官风、促民风、立新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解决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问题。建立健全以纳税、还贷、履约、产品质量等信用记录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对外商的服务和权益保护,维护好“亲商、爱商、富商、安商、扶商”的良好氛围,不断净化铁东、绿化铁东、亮化铁东、美化铁东,创造出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魅力铁东。

  第二十五章 强化人才支撑

  优化人才环境,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和保障机制,留住用好本地人才,广泛吸纳外来人才,加强人才的开发、培养、引进和管理,消除对流动人才的限制,构筑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精通现代管理理论,能胜任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奉献精神的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肯钻研、能创新、有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有知识、有技能的高级技术工人和实用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诚信廉洁、勇于奉献的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队伍,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第二十六章 坚持依法治区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依规推进规划组织实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规划中的项目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助力企业自律,提高企业维权意识,有效防范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设立律师顾问制度,聘请律师顾问团队,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法律问题,为规划顺利实施和全区经济快速发展营造良好法制环境。

  全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为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宏伟蓝图,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四平市铁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015年12月29日四平市铁东区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

  “十三五”(2016年—2020年)期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提高发展质量、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更是铁东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制订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对于全面建成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铁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客观评价“十二五”取得的成就,准确定位铁东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科学分析、判断、把握“十三五”时期的国内外发展环境。

  第一章 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

  “十二五”期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以实施“五区战略”为突破口,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二五”这五年,是铁东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五年,是积蓄能量、快速发展的五年,是改善民生、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1、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预计到2015年末,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25.5亿元,年均递增15.3%,完成“十二五”规划的100%。三次产业比重为4:76:20。公共财政预算全口径收入完成6.78亿元,年均递增10.5%,完成“十二五”规划的94.2%;其中:公共财政预算地方级收入完成3.95亿元,年均递增30.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7.31亿元,年均递增17.2%,完成“十二五”规划的100%。

  2、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预计到2015年末,农业总产值实现9亿元,年均递增8.6%,完成“十二五”规划的107.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万元,年均递增10%,完成“十二五”规划的100%。粮食产量达到3.1亿斤,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6万吨、0.42万吨、1.07万吨。保护地面积达到6583亩,蔬菜特产专业村达到9个、专业屯达到50个,规模以上蔬菜特产园区和基地达到15个。劳动力转移成效明显,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2.5万人次 。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34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企业建基地带农户累计达到2万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83家。

  3、工业经济活力明显增强,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预计到201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431.2亿元,年均递增19.6%,完成“十二五”规划的100%;增加值完成137亿元,年均递增21.3%,完成“十二五”规划的100%;利润完成10.9亿元,年均递增11.4%,完成“十二五”规划的100%。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值1-5亿元企业达到51户,5-10亿元企业达到21户,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户。专用汽车及配件、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医药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两大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9.1%。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8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企业发展到28户。牢牢把握国家实施第二轮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四平市列入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十个城市之一等带来的政策机遇,鼓励老企业实施技改升级,“十二五”期间,累计实施技改项目197个,完成技术改造投入170亿元。

  4、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以三马路步行街为依托,围绕欧亚商都,形成了欧亚商圈,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陶瓷、钢材、木材、蔬菜批发4个专业集贸市场已基本满足集散覆盖半径的需要,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全面推进电子商务发展,7户企业入驻阿里巴巴诚信通平台。依托便利的交通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和扶持物流龙头企业。科学布局物流枢纽,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中心,高速公路甩挂物流、四平传化公路港物流、智慧汽配城等项目顺利推进。金融业实现创新发展。“十二五”期间,为民营企业和项目融资280亿元,发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3000万元,发放涉农贷款3.6亿元;全力推进企业上市,累计组织企业参加各类资本培训会21次,吉林久盛绿色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四平市汶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挂牌。

  5、重大项目实现突破,投资拉动成效显著。

  积极组织参加全市重大项目“4.18”集中开工,四平万达广场、中联重科产业园建设项目、轻金属桁架厢式半挂车、中电建四平线路器材厂产业转型升级改造、酸奶及乳酸菌饮料生产线等立区项目相继落地,中航工业、百威英博、中电建等3家世界500强、8家国内500强企业在我区投资兴业。五年来,共新建亿元以上项目66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9亿元。

  6、打造精品旅游带,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业。

  以叶赫那拉城、二郎山庄等重点景区为引领,以满族民俗游、民族宗教游、健康养生游、乡村休闲游为特色,大力开发“五湖一带”旅游资源,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使之与山川风光、自然生态相融合,形成具有浓郁满族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叶赫那拉城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叶赫馨苑文化城、二郎山庄风景区晋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四平叶赫滑雪场、塔山森林公园等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叶赫那城改扩建、叶赫历史文化名镇古街区改造、四平百花欢乐大世界等项目正在实施中。我区全年接待游客已突破20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7亿元。

  7、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区面貌大有改观。

  围绕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塑造城市新形象这个目标,全区城市建设步入一个新阶段,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功能得到整体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明显加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共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对弃管小区进行了综合改造;建设了8条巷路,对15个社区进行集中优化整治,对20个弃管小区进行全封闭施工。加强城区绿化美化工作,坚持“五净三根清”的清扫保洁标准,达到街路清扫干净,垃圾清运及时,厕所清掏彻底,高标准完成全区街路及小区居民区的清扫保洁工作,全天候对城乡结合部进行清扫保洁;加快暖房子工程实施进度,积极推进住房保障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8、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不断深化产学研工作,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两基”工作成效显著,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被评为“吉林省教育工作先进区”和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全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医疗工作,不断改善医疗设施,组建了8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先后实施新建和改扩建,完成了50家标准化村卫生室和12家规范化免疫接种门诊建设。落实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积极开展中医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保健,通过了“全国中医药服务先进单位”评审验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现改革成果惠及于民的目标。新农合工作全面推进,连续6年参合率达到100%,被省卫生厅评为“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集体”。文体事业不断创新,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成功举办了“百姓大舞台”、“全民健身大会”、“全民上冰雪活动”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石岭镇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四平市唯一一个“全国乡镇体育健身示范工程”单位,成功申报“四平市转山湖体育公园”、“铁东区山门古龙健身步道”、“叶赫体育示范乡镇”3个项目。“铁东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被评为“国家级体育俱乐部”。民间文学收集整理工作再创佳绩,《中国民间故事全书—铁东卷》正式出版发行,被列入“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是吉林省第一家县区级出版单位。“户户通”惠民工程达到全覆盖,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电视难、听广播难的问题。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89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现应保尽保和及时足额发放。城乡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特困人口、“五保”供养水平显著提高。围绕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方针,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工矿商贸企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零”。

  9、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教育、卫生等改革稳步推进,国企、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新农保试点工作成果显著,铁东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单位,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影响日益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引进项目312个,引进域外资金461.3亿元。积极开展铁东企业家吉大行活动,全区实施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10个。发展基础进一步增强。通过以项目带动结构优化,以技改盘活存量等措施,产业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五大产业和新兴产业具备较好的产业承接基础。软硬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明显加快,水源地保护和小流域治理工作不断加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城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10、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城乡一体化迈出新步伐。

  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规模逐步壮大、城镇职能不断扩展、城镇人口显著增加,叶赫满族镇列为省新型城镇化示范镇。进一步落实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等改革,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重点加强道路、垃圾场、污水处理和镇区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垃圾处理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环湖路已全程通车,叶赫历史文化名镇古街区改造工程正在实施中,叶赫污水处理工程已开工建设,新建、改建农村道路36.1公里、桥梁18座;4个乡镇全部通上了客车,通车率达到100%;51个行政村全部通上了柏油路或水泥路,通达率达到100%。

  总体上看,“十二五”规划进展顺利,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很突出;经济总量还不够大,总体实力不够强;外向牵动战略进展缓慢,外向型经济总量小;城乡统筹发展进展缓慢,农民增收幅度不大;财政紧张的状况未能很好改善,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持有限。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三五”时期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是提高发展质量、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更是铁东区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多变。世界性科技创新催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抢滩登陆,使区域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世界产业分工面临新一轮大调整。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低碳经济等的蓬勃发展必将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国内宏观环境呈现新常态。随着世界经济步入“大调整”与“大过渡”的阶段,加之中国阶段性因素的叠加决定了中国经济进入增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时期,并呈现出与周期性调整不一样的“新现象”和“新规律”。深化改革、科技创新、“四化两型”、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社会创新,以及时空经济、信息经济、健康经济、环境经济等,更将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在第二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带动下,东北正处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关口,大量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成熟,以及承接国家级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扩散和转移,这为铁东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依托日趋便捷的交通网络和成熟的产业基础,加大产城共建、产业承接、交通物流、商贸旅游、市场联建、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推进力度,不断提升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加快铁东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第二篇 发展目标

  结合铁东区现有基础和优势,明确“十三五”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发展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治国理政战略思想体系,结合铁东区现有基础和优势,确定“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委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兴区、产业立区、生态建区、开放活区、富民强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一个基地、三个中心”,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四章 基本原则

  依据“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科学分析“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基础、环境和特点,把握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促进铁东区全面振兴,突出把握好以下六个原则:

  ——坚持特色发展。深入挖掘和利用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才等方面的基础和优势,注重培育具有铁东区特色的产业,加快“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建设,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

  ——坚持统筹兼顾。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综合平衡。重点统筹兼顾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民生、全局与重点、城市与乡村、改革与稳定、速度与质量、人与生态环境等。

  ——坚持民生优先。把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就业、收入、社保、教育、医疗卫生、饮食安全、文化娱乐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开拓创新。实施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抢抓先行先试机遇,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推进产业技术更新,加大新技术的应用和设备的更新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竞争新优势。

  ——坚持“四化”融合。统筹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之间要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统筹同步融合发展。

  ——坚持突出“绿色”。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强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推行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加速推进铁东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进程,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生态新铁东。

  第五章 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铁东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文明进一步提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2.12亿元,年均递增10%。公共财政预算全口径收入达到10.92亿元,年均递增10%;其中:公共财政预算地方级收入达到6.08亿元,年均递增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50亿元。

  经济结构优化。到2020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3.1:66.7:30.2,民营经济比重达到95%以上。

  2、民生改善

  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居住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完善,人均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安全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3、发展动力

  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改革和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以及老工业基地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招商引资的层次和水平明显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更多的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高技术产品。“十三五”期间,新发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科技型企业5家。

  4、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2%。

  第三篇 战略构想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发展的关键历史机遇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时间节点。科学确定铁东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铁东区未来发展和振兴至关重要。

  第六章 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

  第一节战略定位

  1、将新型工业基地打造成吉林省具有区域性竞争优势的中、高端产业示范基地。

  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依托龙头企业,瞄准产业链高端和市场终端,以智能制造、精密制造、绿色制造为发展方向,推进信息化、智能化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

  2、将铁东区老工业区打造成全国十家老工业城区搬迁改造示范区。

  坚持搬迁改造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建新区与腾退区建设相同步,力争到“十三五”规划期末,铁东老工业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地位得到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竞争力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工业区和新型城区。

  3、将铁东区打造成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区。

  紧紧抓住四平市成为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机遇,秉承“率先发展引领区、优势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转化区、循环经济生态区”的承接发展思路,加强综合服务环境和配套能力建设,争取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项目,将铁东区打造成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区。

  第二节 发展路径

  深刻理解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确定“五区战略”的发展路径。

  ——创新兴区,就是把创新贯穿铁东振兴的全过程、各领域,加快推进体制机制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产业立区,就是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区域性旅游中心、物流中心、商业中心,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生态建区,就是充分发挥铁东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转化,让铁东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开放活区,就是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加强对外交流,强化经贸合作,创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富民强区,就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第七章 夯实“一个基地”,建好“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基地。

  “三个中心”:建设区域性商业中心、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区域性旅游中心。

  夯实“一个基地”、建好“三个中心”,是“十三五”期间“经济结构性重组”的关键举措,也是响应国家“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和四平市“一核三带”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抓手,要充分发挥“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在新型工业化、全区城镇化、全域智慧化和农业现代化中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新动力。

  第八章 扎实推进“十大工程”建设

  1、专用车产业改造提升工程

  依托四平市专用汽车产业园区,加快先进技术在专用汽车中的开发应用,提升专用汽车的研制能力和整体性能,推进科研成果的中试转化,把铁东区打造成为国家级专用汽车产业基地。

  2、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工程

  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探索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提高绿色农产品比重,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把传统产品与现代生产要素进行嫁接,应用高端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力争在玉米、鹿、奶等精深加工上取得突破。

  3、新兴产业孵化培育工程

  加强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引进,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规模。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创新能力强的产业基地和创新集聚区,使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引擎。

  4、商圈完善与繁荣工程

  以满足各类消费需求为导向,坚持新建培育与改造提升并举,坚持激活扩大本地消费与吸引集聚外来消费并重,全力推进万达城市综合体建设进程,与三达不夜城形成优势互补核心商贸圈。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与欧亚购物中心形成商贸服务集聚区,使之在吸纳社会就业,繁荣活跃市场,拉动地方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5、区域现代物流中心打造工程

  充分发挥地理区位和交通优势,全面配合属地集群产业发展现代物流,突出物流与重点产业的联动发展,兼顾物流与商贸产业、农业生产的双轮驱动,为集聚和释放发展动能,以现代物流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加大对物流港、甩挂物流、现代仓储、配送中心、物流中心、批发中心以及公共信息平台等建设力度,使之逐步发展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重要因素。

  6、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工程

  依托铁东区特有的旅游资源,整合“五湖一带”,开发打造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旅游富民。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将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健康养生和休闲旅游有机融合为一体。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提质,使之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7、产城共建优化提升工程

  把产城共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使产业发展与城区建设统一起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做到齐头并进、良性互动、互为支撑。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区承载能力和支撑作用,大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使铁东区步入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赶超发展的快速路。

  8、“互联网+”行动实施工程

  积极采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主要的沟通手段,进一步加快与传统产业的有效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达到“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的新形态,新业态。

  9、区域生态环境优化工程

  坚持民生优先、着眼长远,不断加大生态环保保护力度,推进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高标准农田、环境整治、河水还清、美丽乡村建设等重大生态环境工程。立足自身优势,促进特色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加快实施林下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景区等示范项目。

  10、惠民富民幸福工程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提升扶贫解困、就业促进、教育助学、社会保障、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环境优化、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四篇 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深化各项改革,加速转型升级,寻求多层次、多领域、多方位合作,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围绕“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实施创新驱动,充分释放优势,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美丽铁东,实现铁东区的强势隆起。

  第九章 全面夯实“一个基地”建设

  壮大三大主导产业,提升两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军民产业融合,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促使产业集中、集聚、集群效应快速释放,形成产业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群效应凸显的新型工业基地。“十三五”期间,力争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业、专用汽车及配件产业、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业、医药化工业四大百亿级产业,新培育出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5家,50亿元以上企业2家;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达到130户,工业总产值达到694.45亿元,年均递增10%;工业增加值达到205.9亿元,年均递增8.5%;工业利润达到14.58亿元,年均递增6%。

  第一节 壮大主导产业

  一、专用汽车及配件产业

  围绕“专用车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引进央企入驻基地,建设军民产业融合园区,形成多品种生产、专业化协作的格局。通过轻量化、新能源、智能化和互联网等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提高产能、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扩大专用车生产规模和种类,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市场份额,重点开发厢式物流车、车辆运输车、冷链物流车、新能源客车、高档旅居房车、高档环保旅游客车、环卫车、延展式专用车等,打造国家级专用汽车产业园区。紧跟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提升模块化配套能力,整体向技术化、标准化、电子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专用汽车产业园区二期工程,加强与中航工业集团、中集集团、比亚迪等大企业的深入接触和真诚合作,加快实施轻金属桁架厢式半挂车建设项目、吉林世宝三四期建设项目、汽车转向系统零部件研发能力平台建设项目、新能源客车项目、拖车牵引座总成以及冷藏车、翼展车项目、中航吉林省专用汽车生产基地等,到2020年,专用汽车及配件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业

  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延深工程”,增强绿色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提高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级。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开发速冻玉米、真空鲜玉米、玉米须茶、玉米纤维等休闲功能食品和特种变性淀粉、大豆色拉油、营养调和油、风味油、纯生啤酒、功能性饮料、饲料、香烟等深加工产品,推动玉米深加工向糖、酸、醇、脂等精深加工方向转型发展,打造功能性低聚糖、聚乳酸、L乳酸、特种变性淀粉、生物饲料等高端产品;推进奶、鹿等产品精深加工,壮大天成玉米、君乐宝乳业、麒麟鹿业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推进酸奶及乳酸菌饮料生产线、天成玉米精加工、万邦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实施进度,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10亿元。

  三、现代装备制造业

  主动融入以“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和“双创”全面结合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以“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服务制造”为转型方向,以“打造高端、提升传统、培育特色、强化基础”为发展主线,加快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特色鲜明、清洁安全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形成具有较高国际国内市场份额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以大型农用机械、实用新型农机产品为重要突破点,引进先进农业机械装备,依托中联重机、龙业机械等企业,加快玉米收获机、高效玉米联合脱粒机、剥皮机、大中马力拖拉机等中高端农机的生产,推进传统农机装备产业向科技创新型产业发展;以维克斯、东方、睿能等企业为龙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优化管理,侧重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顶尖品质的新型节能换热器,成为四平换热器产业新的增长点;支持四平鼓风机、吉林久盛机械等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发展。“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中电建四平装备制造产业园、中联重科产业园、旅游装备产业园、龙业农业机械加工项目等,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90亿元。

  第二节 提升优势产业

  一、医药化工产业

  依靠化工产业基础优势、基础化工原材料优势和科技人才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和日用化工产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加强中成药、生物制药、化药的自主研发能力。努力推进石药集团四平市精细化等企业的发展,打造国际化的医药中间体发展基地。支持吉林一正药业集团等重点企业快速发展,推动药品生产线和质量检测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实现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医药生产加工产业体系。推进美巢集团四平分公司、欧莱化工涂料、桓宇涂料等涂料生产企业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以立白日化、纳爱斯四平公司为主,积极发展日用化工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到2020年医药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06亿元。

  二、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

  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应用,促进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以久盛建材、建隆新型建材、筑城建材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引导石岭水泥、金隅水泥、翔宇水泥、天信水泥等水泥生产企业进行余热发电和节能改造等。“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与北京金隅集团的沟通洽谈,主动承接金隅集团的产业转移,实施好中铁十三局石岭水泥项目等,到2020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产值达到46亿元。

  第三节 改造其它传统产业

  轻工产业。以天利、桦鑫、生达等包装和玻璃生产企业为依托,通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全力开发一批新技术、新产品;着力建设包装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针对纳米技术的新印刷模式进行全力攻关;以新纪元制衣、英迪化纤等纺织企业为依托,从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附加值高等角度,全力扩大纺织产业生产规模。到2020年,轻工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

  机电设备制造业。以通力变压器、一开电器、德科电子、慧宇仪表等企业为重点,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方向,推进企业标准化生产,不断完善产品和产业研发体系,促进产品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积极推进以发展自主品牌和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核心的产业扩张。全力推进光机产业园。到2020年,机电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0亿元。

  第四节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入开展“新兴产业孵化培育工程”,确保形成新的增长极。立足抓牢“四个经济”,强化“四个对接”,壮大“四众、双创”新平台,推动一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实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新能源产业。以庆达新能源等企业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体,从高纯硅材料规模化生产、电池转换效率提高、生产装备国产化、新型电池和原辅材料研发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推动关键技术创新、提升生产工艺水平,完善光伏产业链条;积极开展清洁能源汽车的研发和项目建设,合理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在驱动电机、高效变速器等领域培育关键零部件企业,形成整车和零部件同步发展的格局。推进中广核实施山门风电场三四期工程,完善安顺风电场的前期手续,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生物产业。重点开展生物农业、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生物制造四大领域建设,扶持巨润生物等一批研发能力强、成长性高的特色中小企业。加强对产业重大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通过创投引导、产业孵化等方式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

  健康产业。积极促进养生康复、保健咨询、养生保健等事业的发展,重点壮大四平君乐宝乳业、麒麟鹿业等龙头企业,全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铁东区特有的保健食品品牌,形成铁东区特色健康系列产品。

  新材料产业。以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为发展重点,积极引进和研发新兴特种工程材料、生物活性材料、生物质能材料、异型改性聚合纤维、智能型交联材料。大力引进绿色化工新材料等新工艺、新技术,推动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对外合作与自主创新力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创新体系,大力发展光电子、汽车电子、软件开发等产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鼓励九洲光电、慧宇仪表、四平吉华等企业实施升级改造项目,不断做大做强。

  节能环保产业。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第三方环保监测服务。

  第五节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高端示范区

  依托四平市成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契机,积极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着力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高端示范区”。同步提高四平市铁东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按照产业转移承接区布局,深入考虑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结合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相关政策,着力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注重经济发展总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双提升,优化招商引资结构和质量,加速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步伐,促进高端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突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高端产业示范区发展格局。

  围绕现代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产业,承接专用车、农业机械、汽车零配件等制造和玉米、大豆、奶制品、鹿产品等农产品深加工方面的新技术、新合作;围绕腾退区等区域的服务业发展,承接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电子商务、博物馆、综合市场等项目。

  第十章 全力打造“三个中心”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方便生产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发展具有增值性高、成长性强、就业面宽的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向集群、特色、现代化方向转变,形成以“三个中心”为主导,以专业市场、金融服务、信息产业、中介服务为补充、深度融合“互联网+”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1.04亿元,年均递增1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7.49亿元,年均递增20%。

  第一节 加快现代商贸服务中心

  充分发挥铁东区的商业基础,全面加强“商圈完善与繁荣工程”建设,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商业发展格局,不断壮大商业实力,提升商业业态层次,保障现代商贸服务产业迅速隆起。加快万达城市综合体建设进程,与欧亚商都、三达不夜城形成优势互补,提升商业品质,做大做强批发零售交易产业链条,打造成十亿级商品交易集聚区。规范提升陶瓷、钢材、木材、蔬菜批发、二手车交易5个专业集贸市场,提升辐射面和影响力。积极引进电商企业,在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社区商业发展“电商+实体店+物流”的全新融合模式。

  第二节 全力打造现代物流中心

  借助地处哈大经济动脉的区位优势,全力实施“区域现代物流中心打造工程”,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强化物流辐射作用,加快上升为可发挥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以重点产业为核心,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轻环境压力为目标,努力营造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环境,全力构建精准高效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加强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建设,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升在线调度管理、物流配送以及智能配货等领域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继续扩大外贸规模,建设大型内陆港,实现集装箱口岸功能,全面提升铁东区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速度。推进先进运输组织形式的应用,充分利用国家对甩挂运输的政策支持和长平高速的交通优势,加速高速公路甩挂物流建设,更好的服务于区内乃至四平市的企业,助推四平市物流业的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与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合作建设粮食物流及粮食银行项目,与传化集团合作建设四平传化智能公路港,与无锡五洲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五洲国际商贸城项目,与吉高集团合作建设高速公路甩挂物流项目。同时,积极促进物流咨询等中介企业的发展,共同带动铁东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第三节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中心

  科学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扎实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工程”,开发“五湖一带”旅游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建设南北环景观林带、四叶采摘经济林带、四石生态林带及叶石休闲观光林带,以最短的时间力争将叶赫那拉城等重点景区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力打造区域性旅游中心。山门镇重点建设二郎山庄风景区、山门水库景区、塔山水库景区及山门地质公园,建设山门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及观林赏水类型的生态景区;发展壮大“山门小菜园”、“龙王人家”等特色品牌,积极发展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和特色农业。叶赫镇以转山湖水库和满族历史风情为主体,重点开发叶赫部王城保护与恢复、叶赫滑雪场、叶赫满族馨苑文化城旅游景区、叶赫影视城改造提升工程、叶赫东城遗址、大架山生态观光、叶赫满族生态博物馆、清源文化园及中国房车露营联合会房车营地等项目。石岭镇以二龙湖水库景区、塔山森林公园和塔子沟红色教育基地为依托,整合开发石岭镇境内哈福生态采摘园、梅花鹿产业园、红酒山庄、卧龙泉、石岭镇村史馆和万兴百花欢乐大世界等项目,发展农家乐和森林人家等接待类型的项目。城东乡重点建设下三台水库景区,实施如来寺建设工程,打造美丽下三台渔村。

  积极推进景区的标准化建设,加强景区游客接待中心、星级厕所、公共信息服务标识、安全信息服务及环境整治等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景区服务接待能力和水平。培育地方特色鲜明的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和旅游食品等旅游商品,使旅游购物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搭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推动铁东的智慧旅游上新水平。根据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围绕宣传铁东旅游,吸引周边客户群,方便旅游景区和旅游体验者的互动和交流,开发打造电子商务平台,为宣传、对接、团购、优惠、规划线路、导游、订票、订餐、订房、订车、投诉等旅游的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第四节 完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

  一、改造升级专业市场

  对现有的建材市场,要改造设施,升级业态,规范管理,优化环境,创新营销模式,实现高中低档家居建材产品全覆盖,完成铁东建材市场由传统专业市场向信息型、规范型、环保型市场的飞跃,成为四平市家居建材集散中心。对铁东区蔬菜批发市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实行规范化分区管理,加强农药、化肥残留检验,提高废弃菜叶菜根加工处理量。发展生鲜电子商务,推动智能化服务模式,使用电子支付和刷卡消费。严格设立准入门槛,保障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保障蔬菜市场供应,方便市民生活需求。计划在石岭镇新建二手车交易市场,打造二手车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满足百姓买卖二手车的要求,提供二手车全程交易服务。

  二、壮大互联网经济

  建立以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共享和使用为核心的标准化、区域化、多功能信息平台。借助相关即时通讯资源为生产、生活和管理服务,促进线上线下交易、电子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即时通讯、大数据及云计算等产业快速发展,为培育壮大互联网经济奠定坚实基础。积极引进阿里巴巴、国美在线交易等电商企业,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重点推进九樱天下智慧社区项目建设。

  三、建设投融资平台

  通过建立投融资平台,鼓励以混合所有制的方式进行投资建设,鼓励区内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合资合作、吸引外资和民间投资等多种途径筹集建设资金,推广PPP等新型融资模式,拓宽多领域投融资渠道。“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巨润、佳乐宝、启明、德科等企业的上市筹备工作。

  第十一章 大力推进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建设

  以吉林铁东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加快专用汽车产业园区、平东老工业园区、健康食品产业园区、装备产业园区、建材产业园区五大特色园区建设,增强园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托园区政策、基础设施和企业优势,不断扩容强区,提高承接能力,将开发区建设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创新型经济开发区。到2020年,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0户,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56.92亿元,年均递增10%;利润达到6.41亿元,年均递增7%;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0亿元。

  第一节 探索开发区“产城共建”新模式

  加强“产城共建优化提升工程”建设,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区建设互相配套、互相融合,加强与之相配套的城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融为一体,打造“产城共建”新格局。重点加快专用汽车产业园区、健康食品产业园区、装备产业园区及建材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平东老工业园区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综合承载力,有效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支柱产业的培育、品牌的塑造和全区整体形象的提升,不断为产城融合发展留足发展空间。

  第二节 充分发挥特色园区的载体作用

  四平市专用汽车产业园区。积极引导专用车及配件企业和社会资本向园区聚集,努力培育体系完整、分布合理、功能互补、“专精特新”的专用汽车及配件产业集群。重点以奋进、一汽四平等专用汽车企业为统领,巩固和扩大传统专用车制造优势和规模,引导和支持发展轻质、高档罐式车辆,以及市政类、环卫类、文化生活类、医疗类的专用车辆和重大工程类用车,开发铝合金罐类、专用自卸类、冷藏类、厢式运输类、特种结构类、作业类专用车等类别更多、品种更多、适销对路的高新技术产品,整体推进上下游一体化的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形成集专用车生产、零部件配套、研发检测、物流仓储及贸易经营等功能完整的产业链条,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专用汽车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到2020年,园区产值达到100亿元。

  平东老工业园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改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发挥龙头企业、重点产品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工艺流程再造,提高制造能力、加工深度和产业附加值,切实增强企业对产业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控制能力和综合成本消化能力,着力促进各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将平东老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新型特色园区。力争到2020年,园区产值达到69亿元 。

  健康食品产业园区。以构建安全食品产业体系为目标,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支撑、小微型企业为基础的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格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导园区企业由“生产导向”转为“消费导向”,为园区健康食品产业发展创造市场空间。重点支持君乐宝乳制品生产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乳制品加工产业;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形成以“专、精、特”中小企业为支撑的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配套建设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平台、产品研发设计平台、科技培训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园区企业自主创新。力争到2020年,园区产值达到32亿元。

  建材产业园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水泥、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等建材产业重点关键环节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产品转型升级,提高建材产业集中度,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进北京金隅集团的进驻,充分进行资源整合,壮大建材产业园区的档次。以四平金隅水泥有限公司、吉林省石岭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四平市翔宇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四平天信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为引领,着力打造现代水泥加工产业;以四平建隆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吉林久盛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着力打造绿色墙体材料产业。力争到2020年,园区产值达到20亿元。

  中国电建四平装备制造产业园。“十三五”期间,做好缠绕复合管项目、换热器整合项目、科技研发基地以及100万千瓦等级给水泵及前置泵、石油管道泵、护理床、新能源电气设备、“四翻”翻车机、隧道通风系统和噪声处理产品等项目引进工作。力争到2020年,园区产值达到20亿元。

  第十二章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以实施创新驱动为核心,以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发展方向,向“融合”要资源,向“集成”要效益,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

  第一节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促进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与企业的资金、生产基地和市场网络优势的对接和互补,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最终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格局。 “十三五”期间,力争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

  第二节 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两篇文章

  强化创新驱动战略,挖掘创新潜力,做好“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新”两篇产业培育发展的大文章,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新型现代工业基地和各级科研中心优势,加强特色产业、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集成创新的研发能力,发展国家、省级高新技术名牌产品,实施一批创新性强,附加值高,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项目。突出抓好重点园区、龙头企业的平台建设,以及有重大促进和带动作用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将现有的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升级改造,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生出新产业、新产品,切实做好“有中生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作。坚持“无中生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加快集成创新综合体、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强化产学研用的结合,加快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快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争培育一批从无到有的战略性新型产业。

  第三节 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

  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工程,打造科技绿谷。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围绕先进制造、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信息惠民、高效物流等领域,加快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企业入驻阿里巴巴诚信通平台,加快推动“九樱星系”社区合作社、智慧型网格化服务平台开发与建设。

  第十三章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开展“区域生态环境优化工程”,围绕发展农村新产业、研发推广新技术、规划建设新村镇、拓展启动新市场四个方面,大力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

  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整治,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厕所革命”力度,加强农村周边工业“三废”排放和城市生活垃圾堆放监管治理,加快改善村庄卫生状况。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范围,重点支持村内公益事业建设与管护。通过“千名干部进村屯、服务三农奔小康”网格化服务群众等活动,为农民排忧解难。

  第一节 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为统领,以走铁东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方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做大特色产品,做强新型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到202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1.49亿元,年均递增5%。

  一、巩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加大土地整治力度,保障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生产水平,确保全区粮食安全。以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食用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为主,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区域园艺特产发展。依托四平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四平市泽邦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大力发展土鸡、肉鸡、蛋鸡、奶牛、绵羊、梅花鹿的养殖,建设君乐宝牧场;进一步扶持梅花鹿、奶产品的精深加工,促进铁东区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计划在石岭镇和城东乡建设温室蔬菜长廊,打造山野菜种苗基地、山野菜培育示范基地和食用菌种植基地;山门镇重点建设葡萄基地、四平惠丽智能化农场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山门小菜园”、“龙王人家”等特色品牌,形成“好吃”的优质农业,“好看”的景观农业,“好玩”的休闲农业和“好价”的效益农业;叶赫满族镇建设水稻种植及加工基地,提高叶赫“贡米”品牌的知名度。到2020年,园艺特产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牧业总产值实现6.7亿元。

  二、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以“退耕还林”和林业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发展林下种养业,开展“森林人家”建设。“十三五”期间,计划造林面积1000公顷,退耕还林面积800公顷,防护林面积100公顷;到2020年,林业总产值达到8000万元,森林覆盖率达到17.8%。发展林下养殖户150户,林下食用菌栽培户100户。

  三、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对生态保护区、水源地、河流的保护,改善河流污染现状。“十三五”期间,计划对途经石岭镇梨树沟、王家沟、赵家沟,山门镇英城、靠道、龙王、塔山,叶赫镇双河、永和、兴隆等村的河道进行综合治理;计划在石岭镇、山门镇各建设污水处理站1座。

  四、健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吉林农业大学、农科院等院校合作,针对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联合攻关;做好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逐步构建新型农机综合服务体系,鼓励开展跨区作业。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更好地将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到农业生产与流通中,不断打通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关联环节;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加强种养大户、农机手、防疫员和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的培训。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实用技术,推进园艺产品生产育苗、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控、绿色产品生产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逐步建立可追溯体系,进一步提升园艺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水平。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要求,启动畜禽标准化关键技术与产业示范工程,建立健全畜禽生产、养殖场所生物安全标准体系。到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作物良种更新换代率达到55%,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农机总动力增长2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

  第二节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激发城镇发展活力、增强重点城镇经济实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区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壮大区域经济,推进园艺特产、庭院经济和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增加本区非农就业机会,支持农民返乡创业;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农村服务业,不断提高和保障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到20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累计10万人次。

  第三节 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健全服务体系

  因地制宜搞好新农村建设,推进并村、并屯,建设农村新社区,增加农业用地资源。实施以农村污水、垃圾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对农村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强化废水、废渣的标准化治理。加快农村饮水、道路、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对行政村安全饮水、道路及路灯、村级文化娱乐广场、路面硬化、村屯绿化、道路排水边沟、围墙、小河流域治理、桥涵等方面的投入,重点解决断头路、主要农业产区和农村旅游景点道路的硬化,“十三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规模累计达到160公里,全面实现“沥青(水泥)路到屯”,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充分利用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建设沼气工程,推进风能发电项目建设。积极促进农村电网改造,保证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用电需求。加强农村消防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到2020年农村居住、饮水、出行和生产等基本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得到净化,农村面貌得到美化,农村田园得到绿化,村庄街道得到亮化,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特色景观旅游村。

  第十四章 统筹推进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是新型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劲引擎,是实现“五位一体”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着眼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探索走出一条集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具有铁东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一节 构建城镇化新格局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走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打造高标准、各具特色的重要节点乡、镇。加强“三镇一乡”产业支撑,提升转化农民、吸纳就业的能力,筑牢城镇化的经济基础。重点借助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抓住空前的战略机遇期,提升“五湖一带”旅游资源开发和特色旅游服务水平,走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强化各乡镇间结构性生态绿地保护,以绿色蔬果、花卉种植为主,城市菜篮子工程的全面配套。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承载力。推进城东乡撤乡建镇工作,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的建设。全面落实省市推进示范镇建设的各项政策,确保叶赫满族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先行一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改造与撤村建居、土地征收同步进行,有效推动农村向社区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

  第二节 稳步推进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

  遵循铁东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总体思路,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推进在城镇就业居住尚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落得住。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实施政企合作、校企合作,使农民工尽快掌握一技之长,用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到2020年,农民就业培训的比例达到70%。

  第三节 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尽快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积极稳妥的推进土地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明确方向,突出重点,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流转。加快建新区回迁安置和拆旧区土地复垦,形成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良性循环。

  第四节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按照多元发展、彰显特色、提升质量的原则,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铁东区发展活力。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各类社会资金进一步完善全区建设和运营,加快全区基础设施管理和养护市场化步伐。加强城区面貌动态管理,加速棚户区改造进程,优化小区物业管理,推进城镇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提高承载能力。

  第十五章 强化民营经济支撑能力

  把握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机遇,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发展,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推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强”的发展路子,巩固提升三大支柱产业、两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物流、商贸、旅游等服务业,强化产业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镇建设融资担保、资产评估、法律援助、科技孵化、检验检测、咨询服务等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援助服务,丰富就业形式,鼓励自主创业,全面落实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在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用工等方面做好跟踪服务和指导,扶持一批科技型、服务型、协作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形成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中小企业群。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民营小巨人企业,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有效扩大城镇就业容量。“十三五”末期,民营经济比重达到95%以上。

  第十六章 加强和改善民生工程

  认真落实“惠民富民幸福工程”,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关心弱势群体,提高生活水平。把民生问题与推进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和人民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第一节 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富民与强区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增强“兴农富民”意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努力实现铁东区农业发展的新跨越;深入开展“一个基地”建设,加大强区产业孵化力度,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增强产业对富民的支撑能力;以“三个中心”为主要发展方向,增强就业吸纳能力、拓展富民空间。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继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城乡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

  第二节 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依法治教,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前教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民办教育多元并举、各项指标达到省市标准、各类教育布局合理、均衡发展、人民满意”的目标。按照“就近招生,就近入园”原则,计划在石岭子镇改建1所配套设施齐全的标准化幼儿园,利用铁东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契机,拟新建、改建成2所配套设施齐全的标准化幼儿园。按照“一生一籍、全国联网、籍随人走、终生使用”的原则,科学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着重解决“大校、大班额”问题,满足新增生源学位需求,到2020年调整后学校共有26所,其中中学8所、小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基本满足就近接受优质教育需要。“十三五”期间,投资1.14亿元,新建第五中学、新城学校和城东中心校校舍,对九中、十二中、叶赫中学、铁东实验小学、中央东路小学、八马路小学和石岭中心校进行扩建,解决铁东区中北部区域、东南部区域、东北部区域学生就近入学,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搭建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建成“数字校园”,开展招生网上报名,阳光分班,杜绝跨学区择校,逐步建立大学区管理模式,实现校际间设施、教师、课程、信息和管理等资源共享。进一步整合资源,协调协作,以为站位、以德立行,充分发挥 “五老”作用,使创建“关爱驿站”活动常态化,推动全区关心下一代事业不断创新发展。

  第三节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卫生保健意识,巩固和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积极创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最大限度的惠及于民。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继续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实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开展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建设,实施并巩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巩固和发展中医药事业。

  第四节 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健全三级群众文化管理、辅导网络,继续开展“百姓大舞台”、“创建文化示范村”等活动。搭建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创作和展示平台,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切实抓好萨满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工作,实现对全区文化遗产资源的培育和运用。建立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加大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平台。发展体育产业,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服务和经营活动,更加注重群众体育发展,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覆盖城乡、人人享有、保障更好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鼓励进城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规范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全力帮扶低收入困难群体参保,巩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工伤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水平。增加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鼓励发展商业养老、健康保险,多层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让更多群众享受到社会福利服务,实现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转变。到“十三五”期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力争达到100%,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力争达到100%。

  第六节 积极扩大就业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重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全面协调推进,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加强公共就业培训服务载体和能力建设,完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和培训补贴制度。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增强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统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的就业。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努力缩小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差距。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能力,重点推动进城务工人员平等享受城镇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助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的比例达到70%;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人员占就业劳动力的80%以上,形成创业培训、创业政策、创业孵化、创业服务四位一体的新格局。

  第七节 提高公共安全与服务水平

  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完善“一案三制”应急体系建设,利用科技提升公共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强化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安全问题处理能力。科学制定安全生产措施,强化红线意识,确保安全生产。深化平安建设,强化反恐防暴和反邪教工作。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进社会管理方式创新,深入实施便民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扎实开展“社区行动计划”,激活社区功能,按群众需求开展服务,引导群众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第八节 全面开展精准脱贫

  全面小康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范围精准、对象精准、任务精准、目标精准、措施精准和责任精准的“六个精准”要求,深入实施精准扶贫,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措施,突出扶贫对象锁定、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帮扶力量、脱贫成效等关键节点,构建全过程受控的精准扶贫体系。利用好建档立卡底数,实行“一户一策”。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居住危房和不适于居住区的贫困人口,通过建新居移地安置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因病致贫的家庭,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对因灾、因学等其它因素致贫返贫的贫困家庭,通过一事一议解决一批。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安全饮水、村屯道路、生态环境、生产用电等突出问题。

  第十七章 加强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

  严守生态红线,继续深化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不断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新举措。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落实国家节能行动计划,重点实施节能技改、建筑节能、合同能源管理等工程,推进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和资源、能源及废弃物间的综合循环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低碳、污染物零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实施生态环保、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示范项目,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城市建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打造小区建设亮点、城市绿化亮点和机械化清扫队伍亮点。提高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增加城镇生态建设投入,打造天蓝、水碧、城绿、景秀的魅力铁东。

  第十八章 加速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步伐

  大力推行全方位、配套性的“整体性改革模式”,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尊重自有资源的决定性和市场发展规律,逐步清除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模式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快速提高铁东区综合实力。积极开展全区性、长远性的“社会资源分配增量与存量改革相结合的改革模式”,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注重全民财富的公开、公正、公平分配,确保改革红利人人共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紧紧围绕国家“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减少行政权、弱化审批权、规范决策权、强化监督权、监督执行权,开通网上办事大厅,为办事人创建最便捷的网上申报条件。搭建基层审批服务平台,发动基层组织和干部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不断提高行政效能,最大限度地为各类市场主体“松绑”。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增强开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管理水平。减少行政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积极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政府投资决策、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健全投资监管体系,规范实施投资项目备案制,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征收土地增值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

  第二节 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全面落实对外贸易扶持政策,创新贸易方式,结合“信息化”发展,努力推进电子跨境商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试点范围,打造新型物流、仓储、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将对外贸易发展与信息产业建设相融合。支持各类商务平台拓展进口功能,同步推动银行、保险、仓储、运输及批发零售等配套产业和价值链向境外延伸,不断满足转型和消费升级需求。促进铁东区与沿线城市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培育参与国内、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为推动铁东区在更高层次上挖掘“21世纪贸易协定”—TPP发展带来的新红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十九章 全力夺取招商引资新胜利

  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合作协调并重,主动融入长吉图、环渤海经济圈,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的经济技术合作,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依托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广泛发动全区干部群众,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经济发展环境。紧盯环境影响小、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突出“登高望远、靠大联强”,整合资源,坚持小分队、高层次、专业化、定向性、产业链招商,认真筛选、谋划、承接各类产业项目,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增强招商引资的主动性,大胆引资、引技、引智,重点抓好建设项目进度、签约项目开工、跟踪项目落地、转型项目储备、承接项目对接、向上争取资金等工作,力争引进一批投资额度高、土地利用率高、财政贡献率高、产业集中度高的大项目、好项目。

  第二十章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以消费需求为导向,进一步驱动经济增长向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变,充分发挥服务业作为社会就业主渠道的作用,培育新的消费群体,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积极发展科技研发、物流配送、文化创意、节能环保、金融保险、互联网+和消费信贷等生产性服务业,解决服务消费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激活中高收入群体消费潜力;提升商业流通、专业市场集散、住宿餐饮、旅游观光、技能培训、投资咨询、休闲娱乐,以及养生、家政、家教、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和社区服务,促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规范有序的现代消费新格局。

  第五篇 保障措施

  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要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政策措施,明确目标责任,创新实施机制,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助力规划有效推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第二十一章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议事和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制定人才中长期规划,探索完善人才选拔、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

  第二十二章 落实好各项政策

  全面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二次振兴战略,抓住四平市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新机遇,加强同上级部门的联系沟通,超前调整本地发展措施,使重大项目、重大计划列入市、省《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发挥改革创新精神,制定、完善和实施有利于转型发展、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强化政府引导,出台更具吸引力的倾斜政策,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着重强化新型政企融合、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以协调发展的方式、宽松优厚的政策、生态文明的环境,促进全区“五位一体”的建设步伐。

  第二十三章 拓宽融资渠道

  创新投融资机制,切实保障资金需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完善政府、项目、企业、民间四大融资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重点建设资金和专项资金。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积极扶持、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强力推广小额信贷、创业贷款和消费贷款。加大对重大项目融资扶持力度,采取各种措施引进更多战略投资者,吸引社会资金,在一些基础设施项目上采取PPP、BOT、BT等融资方式,引进大企业、大财团以特许经营换取借贷资金,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二十四章 优化软硬环境

  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责任型转变,加快营造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不断抓好公民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大力推进抓党风、正官风、促民风、立新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解决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问题。建立健全以纳税、还贷、履约、产品质量等信用记录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对外商的服务和权益保护,维护好“亲商、爱商、富商、安商、扶商”的良好氛围,不断净化铁东、绿化铁东、亮化铁东、美化铁东,创造出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魅力铁东。

  第二十五章 强化人才支撑

  优化人才环境,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和保障机制,留住用好本地人才,广泛吸纳外来人才,加强人才的开发、培养、引进和管理,消除对流动人才的限制,构筑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精通现代管理理论,能胜任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奉献精神的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肯钻研、能创新、有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有知识、有技能的高级技术工人和实用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诚信廉洁、勇于奉献的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队伍,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第二十六章 坚持依法治区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依规推进规划组织实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规划中的项目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助力企业自律,提高企业维权意识,有效防范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设立律师顾问制度,聘请律师顾问团队,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法律问题,为规划顺利实施和全区经济快速发展营造良好法制环境。

  全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为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宏伟蓝图,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                             


[纠错]